壓接寶典 | 如何讓工作變得更輕松? ——使用魏德米勒管狀端頭完成壓接工作的訣竅
通常情況下,在行業(yè)貿易中,快速、可靠地完成大量的聯(lián)接工作非常重要。壓接工藝正適于此類工作。如果實施得當,壓接相較于焊接更具優(yōu)勢,能夠承受極高的機械載荷。然而,要實現(xiàn)正確的壓接遠比想象中復雜。正確壓接須滿足DIN EN60352-2標準要求。該標準明確定義了相關的基本要求,并給出重要建議,基于這些要求和建議,以下為您提供一些實用技巧。
壓接過程中,通過按壓將導線與管狀端頭聯(lián)接在一起。如果壓接正確,可以得到均勻一致、不可拆卸的聯(lián)接。DIN EN 60352-2中明確規(guī)定了壓接聯(lián)接的基本要求。同時,該標準還說明了各種測試方法并提供了重要的應用信息。為了實現(xiàn)符合DIN EN 60352-2標準且長效、牢固的壓接聯(lián)接,須采用適合的導線、端頭和工具,使其協(xié)調一致。此外,每次壓接都需要充分的準備工作。必須采用適當的工具完成。接下來我們將簡要說明壓接的各個步驟。
圖例:壓接過程中,通過按壓將導線與管狀端頭聯(lián)接在一起
第一步:選擇壓接形狀
可選擇不同壓接形狀壓接管狀端頭,包括梯形、正方形、六邊形以及WM壓接模具。這些形狀都有其自身的優(yōu)缺點。因此,在選擇壓接形狀時,請務必考慮到之后的應用。
圖例:可以采用不同的壓接形狀進行管狀端頭壓接
第二步:管狀端頭的選擇
管狀端頭保護導線中的單股絞線,并防止意外破損、絞線扭結或整根導線磨損。塑料套管更易將導線插入套筒內。然而,其不提供絕緣或防扭結保護,且僅能承受較低的彎曲和拉伸載荷。管狀端頭應遵守DIN 46228標準要求。魏德米勒管狀端頭非常牢固可靠,且種類多樣,可用于世界各地。
第三步:選擇工具
壓接過程大都是使用傳統(tǒng)壓接工具手動完成的。我們通過固定或可更換模具區(qū)分各類壓接工具。同時,還提供單卡位和多卡位工具。您可以使用單卡位工具加工其適用范圍內的所有直徑,無需額外設置。多卡位工具包括針對不同直徑的多個壓接卡位。這兩種類型的工具都確保將管狀端頭壓接至適當的卡位。為了達到理想的壓接結果,推薦使用魏德米勒產品中滿足DIN 41641-1標準要求的壓接工具。使用標準化工具,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,可至少完成5萬次壓接。同時,我們建議對工具需進行日常維護和檢測。
圖例:使用魏德米勒工具可以迅速、輕松地完成壓接
第四步:斷線
壓接準備工作的第一步是正確切割導線。首先要確保切口平滑、齊平,切割后導線不存在變形。務必不要剪切、壓損或拉出導線。使用魏德米勒的專業(yè)斷線工具,您可以得到理想的結果。
圖例:切口平滑、齊平是充分壓接的前提條件
第五步:剝線
斷線后,在不損壞導線的前提下,必須完整地切除預定長度的導線絕緣層。在剝線的同時,也要保持導線的干凈、整齊。使用魏德米勒專業(yè)的剝線工具,您能始終取得符合DIN標準規(guī)范的良好結果。這些工具專為導線絕緣層和橫截面定制,可確保準確無誤地加工。
圖例:必須精準地剝除要求的長度,且不損壞導線
第六步:插入導線
如要要將已剝除絕緣層的導線與管狀端頭壓接在一起,須先將管狀端頭套在導線上,并且導線須填滿套筒管。請注意根據VDE 0295 class 5標準,管狀端頭僅適用于絞線導線。一般而言,導線應突出管狀端頭1 mm左右,對于橫截面超過6 mm2的導線,允許突出2 mm。
第七步:壓接
將導線置入管狀端頭的適當位置后,即可開始壓接。必須先設置好壓接工具,使壓接發(fā)生于塑料套管稍前端的位置。接下來,啟動工具。工具棘齒自動打開后,壓接即完成。對于長套筒,應分多個步驟完成壓接——務必從靠近塑料端開始順次向尾部壓接。之后,應檢查每個項目的壓接聯(lián)接質量。
圖例:套管完全包住剝除絕緣層的導線,因此在導線的絕緣部分和剝除部分形成聯(lián)接
質量保證
DIN EN 60352-2建議使用同一制造商的工具和端頭。這是保證高質量工藝的理想方式。工具與端頭進行準確匹配,且有多種規(guī)格可選。此外,壓接工具在設計上能避免了許多常見的壓接錯誤。這些工具甚至可以彌補導線配置上的輕微差異。但是,如果您使用的是其他廠商的導線,在項目開始時,您需要非常仔細地檢測壓接質量。魏德米勒是您可靠的合作伙伴,提供經過驗證的服務,滿足您的各種壓接需求。
提交
匠心聯(lián)接助力電氣新時代 ——魏德米勒SAK系列聯(lián)接解決方案在電氣成套系統(tǒng)中的應用
物流智造,“魏”來可期 | 魏德米勒引領物流技術革新的浪潮
在線研討會 | 魏德米勒 OMNIMATE® 聯(lián)接技術的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
魏德米勒u-OS自動化操作系統(tǒng),助力用戶應對未來挑戰(zhàn)
魏德米勒:加速推進產教融合,共育高端新型人才